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2型糖尿病:中医调体质,西医控血糖
老年模式

2型糖尿病:中医调体质,西医控血糖

李贝 湖南省交通医院
2025年10月15日 8页 1023 海报 复制链接

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2型糖尿病,正日益威胁着人们的健康。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统计,2024年全球成人糖尿病患者已达5.37亿,其中90%以上为2型糖尿病。在我国,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2型糖尿病患病率已达11.9%,患病人数超过1.4亿,且呈年轻化趋势。传统西医治疗虽能有效控制血糖,但长期使用易出现低血糖、体重增加、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对慢性并发症的防控效果也有待提升。而中医将2型糖尿病归为“消渴病”范畴,强调“整体调节、辨证施治”,在改善症状、延缓进展、减少西药用量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那么,中医调理体质与西医控制血糖,究竟如何相辅相成,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呢?

一、中医:从体质根源调理

中医认为,2型糖尿病的发生与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逸失度等因素密切相关。其核心病机为“阴虚燥热”,病位涉及肺、胃、肾,后期可累及肝、脾、心等脏腑。在治疗上,中医注重从调理体质入手,通过改善人体的内环境,达到控制血糖、缓解症状、预防并发症的目的。

调理脾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长期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易损伤脾胃,导致运化失司,痰湿内生,郁而化热,耗伤津液,进而引发糖尿病。中医常采用健脾益气、燥湿化痰、清热泻火等方法调理脾胃。例如,对于脾虚痰湿型患者,可选用二陈汤合四苓散加减,方中半夏、陈皮燥湿化痰,茯苓、白术、薏苡仁健脾利湿,以恢复脾胃的运化功能,减少痰湿生成,从而改善血糖代谢。同时,在饮食上,建议患者多食用山药、薏米、芡实、白扁豆等健脾食物,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甜食等刺激性食物。

滋养肝肾

肝肾同源,肝藏血,肾藏精,精血相互滋生。糖尿病病程日久,易导致肝肾阴虚,出现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视物模糊等症状。中医通过滋养肝肾之阴缓解症状,调节内分泌,改善胰岛素抵抗。常用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等。其中,六味地黄丸以熟地黄、山萸肉、山药“三补”,泽泻、牡丹皮、茯苓“三泻”,补泻兼施,滋阴补肾。杞菊地黄丸由六味地黄丸加枸杞子、菊花而成,善养肝明目,适合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日常可多吃黑芝麻、核桃、桑葚等滋养肝肾的食物。

其他体质调理

除了脾胃和肝肾,中医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体质进行辨证调理。如对于肝郁气滞型患者,常采用疏肝理气的方法,选用柴胡疏肝散等方剂,以缓解情绪不畅导致的血糖波动;对于气血亏虚型患者,则以益气养血为主,可使用八珍汤等,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促进身体恢复。

二、西医:精准控糖

西医治疗2型糖尿病主要从控制血糖、纠正代谢紊乱入手,通过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等手段,使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内,预防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药物治疗

口服降糖药是西医常用手段,二甲双胍作为一线药物,可减少肝糖输出、增强外周糖摄取并改善胰岛素抵抗;磺脲类的格列美脲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α-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延缓碳水吸收控餐后血糖。对病情重或口服药效果差的患者,可根据血糖波动,选择适配剂型和注射方案进行胰岛素精准降糖。

生活方式干预

饮食与运动是治疗基础。饮食需控制总热量,合理配比三大营养素,多摄入膳食纤维,少吃高糖高脂高盐食物。运动建议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搭配力量训练增肌提代谢,共同提升胰岛素敏感性,助力控糖。

三、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

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是优势互补的系统方案。早期以中医调理为主,通过改善体质、调整生活方式干预轻度血糖异常;中期中西药协同降糖,中医既减轻西药副作用,又增强疗效;晚期则由西医主攻控糖和并发症治疗,中医侧重整体调养。以气阴两虚型患者为例,在二甲双胍常规治疗基础上,结合舌脉辩证施用玉液汤加减,不仅稳定血糖,还显著改善了乏力、口渴等症状。

总之,中医调体质与西医控血糖在2型糖尿病的治疗中各有千秋,二者结合,能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遵循医生的建议,积极配合治疗,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共同战胜糖尿病。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2型糖尿病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