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骨折术后怕移位?规范护理助骨骼愈合
老年模式

骨折术后怕移位?规范护理助骨骼愈合

罗敏叶 泸州市古蔺县中医医院
2025年09月17日 32页 2597 海报 复制链接

“刚做完骨折手术,稍微动一下就担心骨头移位,晚上睡觉都不敢翻身。”这是很多骨折术后患者的共同焦虑。骨折复位固定后,移位会导致愈合延迟、畸形、疼痛加剧,科学规范的护理是预防移位、加速愈合的关键。不少患者因护理不当,手术成功却恢复缓慢,甚至二次损伤,掌握正确方法就能为骨骼愈合保驾护航。

一、先搞懂:术后移位的3个常见诱因,别踩坑

骨折术后移位多与护理疏忽相关,提前了解诱因可有效规避。

(1) 不当活动易引发问题:下肢骨折患者擅自下床,上肢骨折者提重物,睡觉时翻身幅度过大,都可能打破固定平衡,导致骨折断端移位。石膏固定患者即便石膏坚硬,过度牵拉或碰撞也会改变内部骨骼位置。

(2) 固定装置松动会增加移位风险:石膏、支具或钢板螺钉长期使用后可能松动,石膏因肿胀消退变松,支具绑带滑落,若未及时调整,骨折部位失去支撑,移位风险上升。部分患者自行拆卸或调整松动装置,反而破坏固定效果。

(3) 忽视肿胀变化同样有隐患:术后初期肿胀正常,但肿胀消退后未处理,肢体周径缩小会让石膏与皮肤间出现空隙,骨骼易晃动。肿胀持续不退则会让固定装置压迫皮肤,影响血液循环并可能间接导致骨骼偏移。

二、牢记!规范护理4要点,守住骨骼稳定

掌握正确护理方法能从根本上降低移位风险,为骨骼愈合创造良好条件,这4个要点需落实到位。

1.体位管理:静中护稳定,姿势有讲究

术后体位需严格遵循医生指导,下肢骨折患者保持患肢抬高至高于心脏水平,避免屈膝、内旋。脊柱骨折患者平卧硬板床,翻身时需家人协助整体翻身,保持身体直线,避免扭转。上肢骨折者用三角巾将患肢悬吊于胸前,肘部弯曲适宜角度,防止下垂肿胀或移位。日常休息避免压迫骨折部位,可在周围放置软枕支撑,缓解不适并维持固定姿势。

2.固定装置护理:盯紧状态,别擅自改动

每天检查固定装置完整性,查看石膏有无裂缝、变形,支具绑带松紧是否适宜,钢板螺钉部位敷料是否干燥。石膏松动需及时就医调整,不可自行处理。支具绑带松动可按医生方法收紧,过紧导致肢体发麻、发紫、疼痛加剧时,需立即松开并联系医生。

保护固定装置不受外力冲击,穿脱衣服先处理伤肢,上下床用健侧支撑,避免伤肢碰撞。雨天行走需人搀扶,防止滑倒损坏装置。

3.饮食调理:补对营养,为愈合加油

骨骼愈合需充足营养,饮食要避开盲目补钙误区。

保证鸡蛋、牛奶、鱼肉、瘦肉等优质蛋白摄入,为组织修复和骨痂合成提供基础。通过晒太阳或食用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补充维生素D,促进钙吸收,钙优先从豆制品、绿叶蔬菜等天然食物获取,无需过量服用钙片。

避免辛辣刺激、油腻食物,这类食物可能影响血液循环;戒烟戒酒,尼古丁会减少骨折部位血液供应,酒精干扰钙代谢,两者均阻碍愈合。

4.异常信号早察觉,及时就医别拖延

术后密切观察身体变化,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就医,骨折部位突然剧烈疼痛且休息后不缓解,固定装置内有明显异物感或骨头摩擦声;患肢明显肿胀、发紫、麻木甚至无法活动;石膏或支具破损、骨折部位畸形。

定期复查必不可少,需按时复诊通过X光片观察愈合情况,医生会根据恢复进度调整护理方案,不可因感觉良好跳过复查。

三、避开误区:这些想当然的做法,反而害了恢复

很多患者护理中存在误区,看似为了恢复实则影响骨骼稳定,需避免这些错误做法。

“完全不动才安全”是常见误区

部分患者术后长期卧床不活动,导致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反而影响恢复。在医生指导下适度活动,能维持肌肉力量、促进血液循环,更利于骨骼愈合。

“多补钙能加速愈合”不正确

大量服用钙片、喝骨头汤,过量钙无法吸收还可能引发便秘、高钙血症。骨骼愈合需均衡营养,而非单一补钙,盲目补充适得其反。

“伤口愈合就代表骨骼长好”认知错误

看到伤口拆线、无疼痛就擅自拆除固定装置或负重,殊不知伤口愈合与骨骼愈合不同,骨骼需较长时间才能达到稳定强度,过早活动易导致移位。

四、结论

骨折术后恢复没有捷径,每一次规范的护理,都是在为骨骼愈合积累力量。避开护理误区,认真做好体位管理、固定保护与营养补充,多留意身体发出的信号,有疑问及时咨询医生,就能让骨骼在稳定的环境中慢慢恢复,一步步找回正常生活的节奏。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骨折术后移位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