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麻醉医生的‘无痛魔法’,让分娩少点痛

麻醉医生的‘无痛魔法’,让分娩少点痛

余康 湖南省临湘市妇幼保健院
2025年07月16日 21页 1470 海报 复制链接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分娩剧痛曾是众多产妇的噩梦。约80%的初产妇会经历“难以忍受”的疼痛,部分产妇因剧痛出现宫缩乏力、胎儿缺氧等情况,甚至被迫剖宫产。如今,麻醉医生的分娩镇痛技术,能将分娩疼痛大幅降低,让产妇相对舒适地迎接新生命,这背后是精准医学技术对母婴安全的极致考量。

一、分娩痛:不止是“痛”,还潜藏风险

分娩疼痛主要源于子宫收缩和宫颈扩张,随产程进展加剧。医学上,分娩痛被评为“最高级别的疼痛”(VAS评分可达10分),远超骨折、癌症晚期疼痛。这种剧痛不仅是生理折磨,还会引发连锁反应:产妇因疼痛过度换气致呼吸性碱中毒,出现头晕、手脚麻木;体内儿茶酚胺大量分泌抑制子宫收缩,延长产程;体力消耗过快增加剖宫产风险。对胎儿而言,产妇缺氧、宫缩异常可能减少胎盘血流,引发胎儿宫内窘迫。过去,人们视分娩疼痛为“母性的考验”,但现代医学证实,无痛分娩能减轻产妇痛苦,降低母婴并发症,这正是麻醉医生介入的意义。

二、无痛分娩的“魔法核心”:椎管内分娩镇痛

国际上公认最有效、应用最广泛的分娩镇痛方式是椎管内分娩镇痛,堪称“精准靶向止痛”典范。

操作过程:10分钟完成“止痛开关”

当产妇宫口开至 2-3指(规律宫缩后),麻醉医生会在产妇腰椎间隙进行穿刺:产妇侧卧屈膝,背部弓起像 “煮熟的虾米”,医生消毒后用细针穿刺至硬膜外腔,置入一根细细的导管,连接镇痛泵。整个过程约10分钟,产妇保持清醒,可随时与医生沟通感受。 

药物作用:“按需止痛”

导管植入后,麻醉医生会注入低浓度局麻药(如罗哌卡因)复合小剂量阿片类药物(如芬太尼),药物直接作用于脊髓神经,阻断疼痛信号向大脑传递。镇痛泵会以恒定速度持续给药,产妇还可根据疼痛感受自行按压按钮追加剂量(每15~30分钟一次),实现“按需止痛”。

止痛效果:从剧痛到“轻微酸胀”

该方法能将疼痛降至VAS评分3分以下(相当于“轻微腰酸”),90%的产妇表示“几乎感觉不到宫缩痛”。它不影响产妇活动,给药后产妇可在床旁站立、行走、进食,既能保存体力,又能促进产程进展。与剖宫产麻醉不同,分娩镇痛药物剂量仅为剖宫产的1/5 - 1/10,且很少进入胎儿体内,不影响胎儿呼吸和神经系统。临床研究显示,接受分娩镇痛的新生儿Apgar评分与未接受者无差异,也不会增加产后出血、感染风险。

三、哪些产妇适合“无痛魔法”?

多数产妇都能享受分娩镇痛,但存在以下情况时需谨慎:

产妇有凝血功能障碍(如血小板减少)、腰椎畸形或感染(如穿刺部位皮肤脓肿);

胎儿宫内窘迫需紧急剖宫产;

产妇对局部麻醉药过敏。

麻醉医生会在产前访视时评估产妇情况,告知镇痛方案和可能的风险(如穿刺部位疼痛、头痛、血压下降等,发生率均低于1%),由产妇和家属自主选择。需要注意的是,分娩镇痛并非“完全无痛”,而是 “保留轻微宫缩感”——这种感觉能帮助产妇配合宫缩用力,避免“不知何时发力”的困境。

四、无痛分娩的常见误区

“无痛会延长产程,增加剖宫产率”

事实相反,无痛分娩能使宫缩更协调,第一产程平均缩短1 - 2小时;因疼痛减轻,产妇更易配合医生指导,剖宫产率反而降低20%。

“无痛会影响产后恢复,导致腰痛”

产后腰痛多因孕期腰椎负重、激素变化致韧带松弛,与分娩镇痛无关。穿刺引起的轻微腰痛发生率仅3%~5%,且多在1周内缓解,无长期后遗症。

“开到十指才能打无痛”

宫口开至2-3指时是最佳时机,此时疼痛加剧,及时镇痛可避免产妇过度消耗体力。若宫口全开再镇痛,可能因产妇疲劳无力增加产钳助产风险。

“二胎妈妈不需要无痛”

二胎产程虽快,但宫缩痛可能更剧烈(因子宫肌肉弹性下降),同样适合无痛分娩,具体依产妇疼痛耐受度决定。

五、麻醉医生的“全程守护”

分娩镇痛并非“一扎了之”。麻醉医生会全程监测产妇血压、心率、呼吸及胎儿心率变化,并根据产程进展调整药物剂量。若产妇血压下降,会及时补液或用升压药物;若需转为剖宫产,可通过原有导管快速增加麻醉剂量,无需重新穿刺,节省时间。

当分娩不再与“撕心裂肺”画等号,产妇才能更从容地感受新生命降临的喜悦。若准妈妈正为分娩疼痛焦虑,不妨主动咨询麻醉医生,让母爱之旅少些煎熬,多些温暖。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麻醉分娩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