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图解:避开硬结的5大技巧
老年模式

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图解:避开硬结的5大技巧

陈家和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仙葫院区
2025年10月15日 14页 853 海报 复制链接

对于众多糖尿病患者而言,胰岛素注射是控制血糖的关键手段。但你知道吗,长期在同一部位注射胰岛素,可能会让注射部位长出硬结,影响胰岛素吸收,进而干扰血糖控制。今天,就为大家详细介绍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的重要性,以及避开硬结的实用技巧。

一、胰岛素注射部位知多少

我们身体上适合注射胰岛素的部位主要有四个,各有特点。

腹部:这是很多患者的首选部位。在距离肚脐5厘米以外的双侧腹部区域都可注射,此处皮下脂肪较厚,血管神经分布少,胰岛素吸收速度快且稳定。比如在肚脐两侧约一个手掌宽的范围内,都是理想的注射区域。但要注意,越靠近腰部两侧,皮下组织越薄,注射时需谨慎,防止误扎入肌肉层。

上臂:选择上臂外侧中1/3处,也就是三角肌下外侧、手臂外侧1/4的部位进行注射。胰岛素在此部位的吸收速度仅次于腹部,不过皮下脂肪厚度因人而异,体脂率低的患者在此处注射,通常需要捏起皮肤操作,以确保胰岛素注入皮下组织。

大腿:大腿前外侧上1/3处是合适的注射点。要避开大腿内侧,因为这里血管、神经丰富,而膝盖附近脂肪较薄,也不适合注射。在大腿外侧注射,胰岛素吸收速度排第三位,体脂率低的人群同样需要捏皮注射。

臀部:主要选择臀部外上1/4处,从髋骨上缘往下至少10厘米远处。该部位脂肪厚,能避开坐骨神经与血管,注射相对安全,只是胰岛素吸收速度最慢。

二、硬结是如何“找上门”的

长期定点注射:胰岛素是一种生长因子,若长期在同一部位注射,会持续刺激皮下脂肪细胞,使其异常增生,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硬结。这些硬结会阻碍胰岛素的吸收,导致血糖控制不稳定,就像给胰岛素进入血液的道路设置了“路障”。

针头重复使用:用过的胰岛素针头会变钝,重复使用时,不仅会增加注射时的疼痛感,还会对组织造成更大损伤,引发炎症反应,增加皮下脂肪增生和硬结形成的风险。而且,重复使用次数越多,这种风险就越高。

注射深度不当:进针过深,可能损伤皮下组织和筋膜,引发局部肿胀、硬结;注射过浅,胰岛素无法充分进入皮下组织,会滞留或渗漏,影响吸收,同样可能刺激脂肪组织增生,形成硬结。

三、避开硬结的5大实用技巧

大区域轮换:每周更换一个注射的身体区域,比如第1周在腹部注射,第2周换到大腿,第3周轮到上臂,第4周选择臀部,如此循环。这样才能让每个部位都有足够的时间恢复,减少硬结产生的概率。

小区域细分:以腹部为例,将腹部以脐为中心,划分为四个象限,避开脐周2.5厘米的区域。每周选择一个象限进行注射,并始终按顺时针方向轮换。大腿和臀部则可各等分为两个象限,同样每周使用一个象限,按顺时针轮换。每个区域内的注射点之间,至少要间隔1厘米以上,避免在一个月内重复使用同一个注射点。

左右对称轮换:可以按照左边一次、右边一次的方法,比如今天在左腹部注射,明天就在右腹部注射;或者按照左边一周、右边一周的方式,这周手臂注射选择左手臂,下一周就换到右手臂。这种方式能让两侧身体的注射部位都得到合理利用,降低硬结形成风险。

巧用工具辅助:使用注射定位卡是个不错的办法,它能帮助患者精准标记轮换位置,避免遗忘或误注射到已产生硬结的部位。市面上有专门设计的胰岛素注射定位卡,上面划分好了不同的注射区域和标记点,患者只需按照顺序依次注射即可。

规范注射操作:选择合适长度的针头,成人通常首选4~6毫米超细针头,儿童或体形消瘦者则以4毫米针头为宜,且针头必须一次性使用。对于偏瘦者或使用6毫米以上针头的情况,注射前应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捏起皮肤(注意避免捏到肌肉层);对于肥胖或腹部脂肪较厚者,可直接垂直进针。进针角度应保持垂直(90度),若需倾斜则应保持45度角。推药后需停留10秒,以防药液回渗。注射前,应以注射点为中心,用酒精由内向外消毒皮肤,消毒范围直径约为5厘米,待酒精完全干透后再进行注射,以避免刺痛或消毒剂带入皮下。

胰岛素注射部位的轮换绝非小事,掌握正确的轮换方法,避免硬结的形成,才能确保胰岛素充分发挥作用,有效帮助患者稳定血糖。希望上述五大技巧能切实为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注射护理提供助力,进而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若在注射过程中发现硬结或其他异常情况,务必及时咨询医生或护士,以获得专业的指导。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胰岛素注射部位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