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断裂”不是终点!跟腱断裂术后康复治疗指南!
老年模式

“断裂”不是终点!跟腱断裂术后康复治疗指南!

谭春莲 鹿寨县人民医院
2025年10月15日 28页 1394 海报 复制链接

许多人担忧跟腱断裂会终结运动生涯甚至影响正常行走能力。这种观点需要纠正。跟腱断裂虽属严重损伤,但手术仅是恢复的起点,后续科学系统的康复训练才是实现重新行走乃至跑跳功能的关键。

一、术后黄金起点:保护、消肿与聪明地“动”(0-6周)

术后初期是功能恢复的基础期,核心目标在于保护伤口、控制肿胀疼痛,并在严格保护下进行安全的非负重活动。此阶段伤口处于脆弱愈合期,需采取周密保护措施:通常使用石膏或可调支具固定,维持踝关节跖屈位,核心目的是避免缝合处承受张力,确保稳定愈合。此期间患足严禁负重,行走需完全依赖双拐且患肢离地。肿胀与疼痛作为术后常见反应,需积极管理:冰敷可辅助减轻炎症水肿;休息时需持续抬高患肢至显著高于心脏水平,利用重力促进回流。疼痛控制是康复依从性的基础,应遵医嘱规范用药。需明确,“保护”并非“绝对制动”。在医疗人员指导下,应尽早开始安全的非负重活动:如主动进行足趾屈伸/内收外展运动,促进循环、缓解僵硬并预防血栓;同时进行关键肌群(大腿前侧及小腿后侧)的等长收缩训练(主动绷紧肌肉保持5-10秒后放松),减缓肌肉萎缩。后期若获许可,可在支具限制范围内尝试极其轻微、无痛无牵拉感的踝关节背屈及跖屈动作,幅度需严格控制。

二、稳步前进:力量重建与活动度回归(6-12周)

结束初始保护期意味着跟腱初步愈合牢固,此时可开始施加适当应力。此阶段目标明确:安全恢复踝关节活动度,逐步重建小腿肌肉力量,重新进行步态训练。医疗人员通常会评估愈合情况,更换石膏为可调节角度的功能性足踝支具。该支具在提供保护的同时,允许逐步调整踝关节角度,温和牵伸愈合中的跟腱。接着,在支具和双拐保护下,开始尝试患足部分负重行走。此过程从双拐辅助下部分承重开始,目标是在第12周左右实现脱拐行走。坐卧时,可主动进行踝关节背屈(勾脚尖)训练,动作需缓慢有控制,感受小腿后侧轻微牵伸感。可辅以轻度弹力带增加阻力。同时进行缓慢的踝关节环绕运动,旨在改善关节活动度。恢复肌肉力量是本阶段重点,小腿肌肉是跟腱的重要支撑。安全有效的起始动作是坐姿提踵:穿平底鞋踩稳地面,双手于膝上施加适当阻力,缓慢抬起脚跟。待该动作可轻松完成且无不适后,可尝试重心偏向健侧进行初步的单侧坐姿提踵。后期经医疗人员确认安全,可手扶稳固支撑物进行站立位提踵练习,全程保持身体稳定,动作匀速,感受肌肉收缩与伸展。

三、功能强化期:找回平衡与协调(12周以后)

当能穿着普通鞋子相对自如行走时,康复进入功能强化阶段。目标不仅是行走,更是恢复伤前运动能力,确保踝足在复杂动作中的稳定性与协调性。

1. 平衡训练:从单脚站立开始,目标能稳定站立30秒以上。掌握后,可挑战站在软垫上进行单脚站立以增加难度。进阶练习包括单脚站立时进行前后来回抛接球,或在安全前提下尝试小幅度的单脚屈膝练习。

2. 力量训练:站立提踵是基础力量练习,可通过多种方式逐步提升训练负荷与效益。台阶边缘提踵:足前掌立于台阶,足跟悬空,进行提踵后强调缓慢下落至低于台阶平面,最大化跖屈活动范围并强化离心收缩控制,这对跟腱适应性至关重要。负重提踵:手持小哑铃或壶铃增加阻力,需循序渐进增加重量并始终保持动作匀速可控。多向弓步蹲:系统引入向前、向后及侧向的弓步蹲,要求保持躯干直立、核心收紧、膝盖对准脚尖方向。

3. 低冲击训练:固定自行车凭借其稳定的支撑与可调节的阻力,是初期最理想的低负荷心肺训练方式。当能够以正确姿势流畅蹬踏且全程无不适后,可进阶至椭圆机训练,其模拟步行的动作模式对关节更友好。水中行走或慢跑则利用水的浮力显著降低关节负荷,同时提供适度阻力强化肌力,是安全过渡至更高强度训练的关键环节。

总之,跟腱断裂是重大损伤,但绝非不可逾越。只要严格遵循医生和康复治疗师的计划,重视每次训练,留意身体反应,扎实打好基础并循序渐进,恢复行走跑跳功能是完全可能的。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跟腱断裂术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