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DR一照就“实锤”
运动摔跤脚踝肿、老人滑倒髋部疼,遇到此类情况,医生常让先拍DR看有无骨折。DR像骨科医生“火眼金睛”,能快速捕捉骨骼细微断裂,让隐匿骨折无所遁形。在骨折诊断中,DR检查便捷精准,是临床不可或缺的工具。
一、DR如何“看穿”骨折?
DR基于X线穿透性成像:因骨骼含钙量高,吸收X线多,在影像上呈白色;软组织吸收少,呈灰黑色。骨折时,原本连续的白色骨皮质会出现“黑线”(骨折线),就像断筷裂缝处的深色缝隙。
相比传统胶片 X 线,DR优势显著:图像清晰度高,可放大观察细微结构,还能通过电脑调节亮度、对比度,让模糊骨折线更清晰。像儿童青枝骨折、老年人椎体压缩性骨折等普通检查易漏诊的情况,DR也能精准识别。
二、哪些情况需要做DR检查?
身体出现这些信号时,可能是骨折的预警,建议及时做DR检查:
受伤部位剧烈疼痛,活动时加重,按压或叩击时疼痛更明显;
局部肿胀、淤青,甚至出现畸形(如手臂弯曲成异常角度、脚踝向外翻);
关节活动受限,比如手腕不能旋转、膝盖无法伸直;
老年人摔倒后髋部、腰部疼痛,即使能勉强站立,也可能存在隐匿性骨折。
曾有位老人在家中滑倒后能缓慢行走,仅觉得髋部轻微疼痛,DR检查却发现股骨颈骨折——这种“能走的骨折”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导致骨折移位,增加治疗难度。
三、DR报告上的“骨折密码”
拿到 DR报告时,这些关键词能帮你初步判断骨折情况:
1. 骨折线
这是骨折的直接证据。报告中“可见透亮骨折线” 说明骨骼有明确断裂;“骨折线模糊”可能是陈旧性骨折(已开始愈合);“未见明显骨折线”也不能完全排除骨折,需结合临床症状,必要时进一步做CT检查。
2. 骨折类型
横行骨折:骨折线与骨骼长轴垂直,多为直接暴力所致;
斜形骨折:骨折线呈斜形,常因间接暴力(如摔倒时手臂撑地)引起;
粉碎性骨折:骨骼碎裂成 3块以上,多为高能量损伤(如车祸、高处坠落);
撕脱性骨折:肌腱或韧带牵拉导致骨骼边缘小块骨质分离,常见于踝关节、膝关节。
3. 移位情况
“对位对线良好”说明骨折没有明显移位,可保守治疗(如石膏固定);“断端移位”“成角畸形”则可能需要手法复位或手术治疗,否则会影响骨骼愈合和功能恢复。
四、DR检查的“优势与局限”
1. 不可替代的优势
速度快:从检查到出片仅需5-10分钟,适合急诊骨折患者快速诊断;
性价比高:费用远低于CT和磁共振,一次四肢DR检查仅需几十元;
辐射剂量低:单次检查辐射剂量约为 0.01-0.1 毫西弗,相当于自然界 3-30 天的本底辐射,安全性较高。
2. 这些情况需要“进阶检查”
DR并非万能,遇到以下情况需进一步做CT或磁共振:
隐匿性骨折:如腕部舟骨骨折、股骨颈嵌插骨折,DR可能漏诊,CT能清晰显示骨折线;
关节内骨折:如膝关节半月板、踝关节韧带损伤,磁共振可评估软组织情况;
脊柱骨折:DR能发现椎体压缩,但 CT可判断骨折块是否压迫神经,磁共振能评估脊髓损伤。
五、做DR检查的注意事项
1. 检查前准备
去除检查部位金属物品,如项链、手表、皮带扣、耳环,衣服上的金属拉链、纽扣也需取下,以防形成伪影干扰判断。若受伤部位已包扎石膏或夹板,告知医生,通常无需拆除,因为DR可穿透石膏。
2. 特殊人群防护
孕妇(尤其孕早期)应尽量避免DR检查,若必须检查,需用铅衣遮挡腹部和盆腔,减少胎儿辐射暴露;儿童检查时,家长可在医生指导下协助固定体位,但需远离 X 线照射区。
3. 检查时配合要点
按照技师要求保持体位,比如拍小腿DR时需伸直腿部,拍腰椎时需仰卧屈膝。疼痛难忍时可告知技师,调整到相对舒适的姿势,但切勿随意移动,否则会导致图像模糊,影响诊断。
六、骨折愈合的DR“随访意义”
骨折治疗后,定期DR复查能动态观察愈合情况:
术后1-2周:查看骨折复位和内固定(如钢板、螺钉)位置是否良好;
术后4-6周:观察是否有骨痂生长(骨折端周围出现模糊的新生骨组织);
术后3-6个月:评估骨折是否临床愈合(骨折线消失或模糊,骨骼连续性恢复)。
医生会根据DR结果调整治疗方案,比如判断何时可以拆除石膏、开始功能锻炼,避免过早活动导致骨折移位,或延误康复时机。
从意外受伤到确诊,DR检查是骨折诊断的关键。它既能发现明显骨折,也能捕捉隐匿伤,为治疗争取时间。疑似骨折时,及时做DR检查,早诊断早治疗,助骨骼更快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