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老人感染呼吸道疾病为何更危险?重点人群照护要点
老年模式

老人感染呼吸道疾病为何更危险?重点人群照护要点

陈惠 广西玉林市兴业县人民医院
2025年09月17日 17页 1468 海报 复制链接

秋冬季节,呼吸道疾病进入高发期,医院呼吸科病房里,老年患者占比很高,且更容易发展为重症,甚至出现呼吸衰竭、多器官功能损伤等危及生命的情况。很多家属疑惑:“同样是感冒、肺炎,为什么老人感染后风险这么高?”其实,这与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基础疾病叠加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了解背后的风险逻辑,掌握科学的照护要点,才能为老人筑起健康防线。

一、先弄清:老人感染呼吸道疾病,危险在哪?

老年人感染呼吸道疾病后风险更高,本质是身体防御能力与修复能力双重下降,具体可归结为三个核心原因:

1.生理机能衰退,呼吸道防御力变弱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呼吸道黏膜变薄,纤毛运动能力下降,难阻挡病毒、细菌入侵。肺部弹性减退、肺活量降低,感染后炎症易扩散引发呼吸困难。同时免疫系统老化,免疫细胞活性低、抗体少,难快速清除病原体,还可能因免疫紊乱加重组织损伤,轻微感冒也可能发展为肺炎。

2.基础疾病叠加,并发症风险翻倍

老年人常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慢阻肺等慢性基础疾病。这些疾病会削弱抵抗力,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白细胞杀菌能力下降,感染后炎症易迁延。慢阻肺患者肺部功能本就受损,感染会加重气道阻塞。冠心病患者因感染出现高热、缺氧,可能增加心肌梗死风险。多种问题交织,使并发症发生率远超年轻人,治疗难度更大。

3.症状隐匿不典型,易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与年轻人感染后“高热、剧烈咳嗽”不同,老年人呼吸道感染症状更隐匿。部分老人不发热,仅表现为“精神差、没力气、不想吃饭”,有的咳嗽轻微却已出现沉默性肺炎。还有的出现意识模糊、嗜睡,易被误认为老糊涂。这些表现常导致家属误判病情、延误就医,等发现时感染已发展至重症。

二、照护重点:从日常观察到紧急处理,分步骤守护

针对老年呼吸道疾病患者,照护需兼顾“细致观察、科学护理、及时就医”,尤其关注有基础疾病、长期卧床、失能失智的重点人群:

1.日常观察:抓准异常信号

照护老人时,每天关注以下维度,及时发现早期感染迹象:

(1) 精神状态:突然嗜睡、烦躁、反应迟钝,或日常活动能力下降。

(2) 体温变化:发热阈值可能升高,体温37.5℃即需警惕,早晚各测一次并记录。

(3) 呼吸情况:呼吸急促、鼻翼扇动、嘴唇发紫,或需垫高枕头才能呼吸。

(4) 饮食与排尿:食欲骤降、尿量减少。

(5) 基础疾病指标: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需监测血压、血糖,警惕感染引发的波动。

2.护理措施:做好基础护理

若老人已确诊呼吸道疾病,除遵医嘱用药外,家庭护理需做好:

(1) 保证呼吸道通畅:鼓励咳嗽、咳痰,体力允许时协助坐起拍背排痰,痰液黏稠可在医生指导下用雾化器,每天2-3次。

(2) 维持适宜环境与营养:室内温度22-24℃、湿度50%-60%,每天通风2次,饮食清淡易消化、高蛋白,少量多餐,保证水分摄入。

(3) 避免劳累与交叉感染:减少活动量,避免消耗体力。家属照护戴口罩、勤洗手,感冒时暂停直接照护。

(4) 基础疾病管理:不暂停基础疾病用药,出现用药不适及时与医生沟通。

3.紧急处理:牢记就医指征

老人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送医:

(1) 呼吸困难加重,呼吸频率超30次/分钟、嘴唇或指甲发紫、无法平卧。

(2) 意识障碍,如嗜睡、胡言乱语、不认人。

(3) 高热超3天不退,或体温低于36℃。

(4) 胸痛、咳血,或尿量持续减少。

(5) 基础疾病急性加重,如血压骤升骤降、血糖失控、心绞痛发作。

三、预防优先:降低感染风险

对老年人而言,预防呼吸道疾病比治疗更关键,重点人群需做好:

(1) 及时接种疫苗:每年9-11月接种流感疫苗,还可接种肺炎球菌疫苗,降低感染与重症风险。

(2) 做好个人防护:少去人群密集、通风差的场所,外出戴口罩,回家及时洗手,避免揉眼、摸口鼻。

(3) 增强身体抵抗力:适当温和运动,每次15-20分钟,保证7-8小时睡眠,饮食均衡,多吃蔬果。

(4) 关注天气变化:气温骤降及时添衣,室内空调、暖气定期清洁,避免灰尘霉菌滋生。

四、结论

老年人感染呼吸道疾病的高风险性,源于身体机能与基础疾病的双重影响,但只要家属做好“早期识别、科学照护、及时就医”,就能有效降低风险。照护中,耐心与细致至关重要,多观察、多沟通,才能守护好老人健康。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老人呼吸道疾病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