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天冷心衰易加重,如何温暖过冬?
老年模式

天冷心衰易加重,如何温暖过冬?

蔡小静 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龙岗)
2025年10月15日 47页 1702 海报 复制链接

每年冬季来临,气温骤降,寒风凛冽,医院的心血管科总是格外忙碌。对许多心衰患者而言,冬天不仅意味着寒冷,更意味着风险。数据显示,冬季是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复发、加重和住院的高发季节。

一、为何天冷易诱发或加重心衰

血压上升、心脏负担加重:寒冷刺激会引起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脏为了维持血液循环不得不更努力地工作。对已经“力不从心”的心脏来说,这种额外负担极易导致心功能进一步恶化,引发或加重心衰症状。

呼吸道感染频发,诱发心衰发作:冬季是感冒、支气管炎、肺炎等呼吸道感染的高发期。感染会导致体内炎症反应、发热及代谢加快,增加心脏耗氧量;同时,呼吸道症状可能加重缺氧,进一步影响心脏功能。许多心衰患者住院的“导火索”,正是一场感冒或肺部感染。

体液潴留与药物使用不当:冬季活动减少,水分代谢相对缓慢,若饮食中盐分摄入过多,或利尿剂使用不当,极易导致体液潴留,加重水肿与呼吸困难。部分患者担心冬季排尿不便,自行停药或减药,更易诱发心衰加重。
情绪变化与血管反应:气温低、日照短,人们容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情绪波动会使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血压波动,这些变化都可能让原本脆弱的心脏“雪上加霜”。

二、科学保暖是关键,避免“外热内冷”

穿衣要分层、保温不过热:贴身衣物宜选择吸湿、保暖的纯棉或莫代尔材质,中间层可加毛衣或抓绒衣,外层防风防寒。穿衣讲究“洋葱式”搭配,方便根据温度变化随时增减。切忌穿得过多导致出汗,汗液蒸发反而带走热量。

保暖重点在四个部位:“头、颈、腰、脚”是保暖关键。头部:头部散热量大,外出时可佩戴保暖帽。颈部:围巾不仅防寒,还能减少冷空气吸入。腰腹部:腹部受凉易引起血压波动,建议穿保暖内衣或护腰。双脚:脚冷会反射性导致血管收缩,心脏负担加重,应穿厚袜、保暖鞋,夜间可用热水袋暖脚。

室内取暖要适度:保持室温在 18~22℃ 为宜。温度过高会使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容易引起头晕或低血压;温度过低又会加重心脏负担。建议使用电暖器、空调取暖时保持适度通风,防止空气干燥,可放一盆清水或使用加湿器。

外出前要“预热”:不要急于出门。起床后先在室内活动几分钟,做做轻柔的伸展或拍打手臂,让身体逐渐适应温差。出门前可以先在门口停留片刻,让身体适应冷空气,避免骤然血压升高。

三、合理用药与规律监测是防线

药物不能随意停减:部分患者担心冬季利尿剂排尿多、外出不便,擅自减量或停药;还有人觉得天气冷、血压偏高,自行加药。这些做法都十分危险。所有药物调整都应遵循医嘱,尤其是利尿剂、ACEI、β受体阻滞剂等基础药物。

定期监测体重与血压:每日早晨测量体重是监测体液潴留的重要方法。若体重连续2~3天增加超过2公斤,提示体内可能有水分潴留,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血压波动明显者要每日测量,记录变化,为医生调整用药提供依据。

四、饮食与生活方式调养同样重要

控盐控水,防止体液潴留: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尽量避免腌制食品、方便面、火锅底料等高盐食物。若无特殊情况,液体摄入总量(包括汤、粥、果汁等)应控制在1500~2000毫升之间。

合理饮食,增强抵抗力:保证足够优质蛋白,如瘦肉、鱼、鸡蛋、豆制品;多吃新鲜蔬果补充维生素;选择易消化食物,避免油腻、过饱。天气寒冷时可适当增加热量摄入,如燕麦、红薯、芝麻、核桃等,但要控制总量,防止肥胖。

适度活动,避免劳累:冬天不宜完全宅在室内。选择天气晴好、气温相对温和的中午外出散步15~30分钟,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与肺功能。但要避免寒风直吹,运动量以微微出汗、不气喘为宜。

五、结语

冬天对心衰患者而言,是一次考验,更是一场“保卫战”。但只要做到科学保暖、规律用药、合理饮食、适度活动,再加上家人悉心照护,完全可以平稳度过寒冬。心衰并不可怕,怕的是忽视防护。让我们从每天的细节做起——一杯温水、一件保暖衣、一份稳定心情,就是心脏最好的“温度”。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心力衰竭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