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传统医学 秋季高发五十肩 中医来防治
老年模式

秋季高发五十肩 中医来防治

本报记者 胥伟岩
2025年10月15日 2337

秋风渐起,不少中老年人开始被肩部疼痛困扰,夜间痛醒、梳头困难等问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康复治疗部主任张景真主任医师提醒,秋季是肩周炎高发期,中老年人需警惕这一被称为“五十肩”“冻结肩”的常见疾病,科学辨证与防治至关重要。

认清“肩凝症”:疼痛与僵硬是典型信号

张景真主任介绍,肩周炎是肩关节囊及周围韧带、肌腱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因50岁左右人群高发而得名“五十肩”,后期肩关节僵硬则被称为“肩凝症”。其病理核心是关节囊与周围组织粘连,病程通常分为三阶段。

疼痛期多持续1-3个月,疼痛始于三角肌附着点,逐渐加重为钝痛或刀割样痛,夜间尤为明显,可放射至上臂和手部,上臂外展、外旋等动作率先受限。进入6个月左右的僵硬期后,肩痛减轻但活动范围锐减,甚至仅能带动肩胛骨移动,还会伴随肩部肌肉萎缩。恢复期肩痛基本消失,外旋、外展等功能逐步恢复。

需特别注意的是,张景真主任强调:“肩痛≠肩周炎”。通过X光片排查骨病变,结合查体判断是否存在肩袖撕裂等损伤至关重要,因肩周炎需功能锻炼,而肩袖损伤常需静养甚至手术,误诊误治会加重病情。

秋季高发:内外因素共同诱发

为何秋季肩周炎高发?张景真主任解释,从中医角度看,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耗气,导致肩部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同时中老年人肝肾亏虚、气血不足,肩部筋脉失养,更易引发粘连。

外在因素方面,秋季气温骤降,肩部暴露于冷空气中,寒邪侵袭经络,会加剧局部气血凝滞。此外,中老年人活动减少,肩关节长期处于固定姿势,也会增加关节囊粘连风险。

中医防治:辨证施治+功能锻炼

在防治方面,张景真主任主张中医辨证施治与科学锻炼相结合。中医治疗以“通经络、调气血、补肝肾”为原则,风寒湿阻型采用温经散寒的艾灸、拔罐,重点刺激肩髃、肩贞等穴位;气血亏虚型则通过当归、黄芪等中药内服调理,配合推拿松解粘连组织。

功能锻炼需循序渐进,疼痛期做钟摆运动;僵硬期练爬墙运动;恢复期可加练毛巾操。张景真主任提醒,锻炼需每日坚持,避免过度用力,同时注意肩部保暖,睡前可用温热毛巾热敷15分钟。

“肩周炎虽有自限性,但科学干预能缩短病程、减轻痛苦。”张景真主任呼吁,中老年人出现肩痛僵硬症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康复科就诊,在专业指导下开展防治。

穴位按摩辅助治疗法

肩髃穴:位于肩部三角肌上,举臂时肩峰前下方凹陷处。用拇指指腹按揉,力度由轻至重,每次1-2分钟,以局部酸胀为宜。

秋季高发五十肩 中医来防治

肩贞穴:在肩关节后下方,臂内收时腋后纹头上1寸。采用点按结合揉动的方式,持续1分钟左右,可缓解肩后部疼痛。

秋季高发五十肩 中医来防治

肩井穴:处于肩上,前直乳中,在大椎穴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用手掌根部按揉,每次1分钟,注意力度不可过大,避免压迫颈椎。注意按摩前可热敷肩部5分钟,使肌肉放松,提升效果;按摩后注意肩部保暖,避免受凉。

秋季高发五十肩 中医来防治

食疗方

风寒湿阻型(肩痛遇寒加重,得暖缓解)

生姜羊肉汤

食材:羊肉200克,生姜30克,桂枝10克,红枣5颗,盐少许。

功效:温经散寒、通络止痛,适合秋季风寒侵袭引发的肩痛。

气血亏虚型(肩痛伴乏力、面色苍白,活动后加重)

黄芪当归乌鸡汤

食材:乌鸡半只,黄芪20克,当归10克,枸杞15克,葱段、姜片、盐适量。

功效:补气养血、濡养筋脉,助力改善因气血不足导致的肩部僵硬。

注意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患者,需在医师指导下调整食材用量(如减少盐分、糖分)。

功能锻炼指南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张景真主任表示,肩周炎锻炼需分阶段进行,配合专业手法效果更佳。

僵硬期可由康复科物理治疗师介入,通过牵伸手法松解粘连软组织,或用关节松动术改善关节运动,全程需在无痛或微痛下操作,避免生拉硬拽造成二次损伤。

功能锻炼要循序渐进,疼痛期做钟摆运动,身体前屈,手臂下垂以肩为轴画圈;僵硬期练爬墙运动,指尖沿墙移至极限并保持;还可做“投降”动作、背手动作,每个动作坚持20-30秒,重复3-4次;弯腰划圈也需在无痛范围内进行。恢复期可加练毛巾操,双手背后握毛巾,用健侧拉动患侧伸展。

注意所有动作必须在“无痛或微痛”范围内进行,若出现尖锐痛、剧痛,需立即停止,避免加重粘连或引发新损伤。

每日锻炼2-3次即可,单次每个动作重复3-4次,无需追求“多练见效”,过度锻炼易导致肩部劳损。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五十肩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