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房颤“隐形杀手”,预防脑中风
春暖花开,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医院卒中中心接诊一名女性老年患者,家属用轮椅将患者推入抢救室,患者入院前1小时突然出现左侧肢体无力,左手不灵活,行走不稳,说话不清,立即进行头颅CT检查未见脑出血,急查心电图提示:心房颤动,医生诊断:急性脑栓塞,因起病时间1+小时,未超过4.5小时时间窗,有溶栓适应症,立即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1小时后患者左侧肢体恢复正常,第二天头颅核磁共振平扫证实右侧大脑多发梗塞灶(急性期)。
我国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45 岁以上人群的心房颤动患病率大约1.8%,估计我国约有1200 万房颤患者,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肥胖、高血压、冠心病、心脏瓣膜病、糖尿病、饮酒、吸烟、久坐、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危险因素,都可促使房颤的发生。还有1/3 的患者不知晓患有房颤未做过动态心电图检查而漏诊部分阵发性房颤,我国实际房颤患者更多。
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成人人正常的心跳是 60-100 次/分,频率规整,心脏协调一致地跳动。当某种原因导致心房颤动发生后,心房异常“电活动”,它又快又乱,频率可高达 350-600 次/分,可导致心慌、头晕、胸闷等症状发生。
房颤危害大,房颤显著卒中、心力衰竭、认知功能障碍和痴呆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房颤患者心房不规律的收缩和
舒张,使血液容易在心房内瘀滞,凝固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会随血液循环,可栓塞在身体的各个部位,其中栓塞在脑动脉血管的概率最大,危害也最大,可导致脑中风肢体残疾。房颤患者的中风发病率可达正常人群的3-5倍。有些患者突发中风偏瘫、口角歪斜、口齿不清后才发现房颤,此时已造成了难以挽回的后果。所以,及时诊断房颤、合理治疗房颤至关重要。
早筛早发现房颤。定期做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有助早发现房颤。发作时心电图可以诊断房颤,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可发现阵发性房颤,有利于提高房颤诊断率。随着科技进步,一些便携式、穿戴式心电监测设备也可帮助及时发现隐匿性房颤,更有助于早发现早治疗。
房颤抗凝治疗是关键。目前,除了对原发疾病的控制,房颤日常药物治疗主要以转复正常心律、控制心率、预防血栓形成为目的,此外,还有射频消融手术、左心耳封堵术等手术方法治疗房颤。在所有治疗手段中,最关键的就是预防血栓(抗凝)治疗,需经过专业医生进行血栓风险(CHA2DS2-VASc-60评分)和出血风险(HAS-BLED)评估后,再决定是否抗凝,其目的在于预防脑中风等疾病发生。目前抗凝药物主要有华法林、 新型口服抗凝药(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等)。
房颤不可怕,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配合医生,积极应对。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低盐低脂低糖饮食、戒烟戒酒、增加体力活动、减重等都可以减少心房颤动的发生。对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药物治疗达标也能减少心房颤动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