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吞咽障碍护理,中西结合防误吸
老年模式

吞咽障碍护理,中西结合防误吸

黄珍华 钦州市中医西结合医院
2025年10月15日 18页 2303 海报 复制链接

普通人轻松咀嚼面包或者吃坚果喝咖啡感受美食带来的满足,吞咽障碍患者却需与误吸风险艰难对抗。误吸时,食物颗粒误入气道,患者会剧烈呛咳,若未及时处理,残留食物易引发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近年来,我国吞咽障碍患者因误吸引发并发症的病例增多,传统护理模式已难满足需求,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案正以精准评估和个性化干预,为患者提供新的安全保障。

一、吞咽障碍与误吸:危险的 “共生关系”

吞咽障碍指的是从口腔到胃的吞咽过程出现异常,脑中风、脑外伤、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如帕金森病、渐冻症),或是头颈部肿瘤等,都可能导致这一问题。正常吞咽时,食物经口腔咀嚼、咽腔推送,食管蠕动进入胃部,期间气道会被会厌软骨严密遮盖。但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反射迟钝,会厌软骨闭合不全,食物就容易 “走错路”,滑入气道引发误吸。一旦发生误吸,肺部反复感染、呼吸衰竭等严重后果接踵而至,所以预防误吸至关重要。

二、西医评估与护理:科学严谨的 “防护盾”

西医通过详细的评估,精准判断吞咽障碍的程度和误吸风险。临床常用洼田饮水试验:让患者喝下 30 毫升温水,根据呛咳情况和饮水时间分级评估。仪器检查方面,吞咽造影检查能直观观察吞咽过程,明确食物在口腔、咽腔、食管的传输状况;纤维内镜检查则可查看咽喉部结构和功能。

基于评估结果,西医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体位管理上,进食时抬高床头 30° - 60°,呈半卧位,利用重力帮助食物顺利下咽;食物选择遵循 “密度均匀、粘性适当、不易松散” 原则,如糊状食物比固体和液体更安全;喂食时要小口慢喂,每口不超过 1 汤匙,观察患者吞咽完成后再喂下一口。对于高风险患者,鼻饲或胃肠造瘘能保证营养供给,避免经口进食引发误吸。

三、中医辨证与疗法:千年智慧的 “守护术”

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将吞咽障碍分为多种证型。气虚血瘀型患者,常表现为吞咽无力、面色萎黄,治疗以补阳还五汤益气活血;痰浊阻络型患者,吞咽困难伴胸闷、舌苔厚腻,选用导痰汤化痰通络;肝肾阴虚型患者,吞咽不利且伴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六味地黄丸加减可滋阴补肾。

除了中药,针灸也是中医防误吸的 “利器”。针刺廉泉、风池、翳风等穴位,能调节局部气血运行,增强吞咽肌群的力量和协调性;电针疗法通过微弱电流刺激穴位,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食疗同样不可或缺,如山药莲子粥健脾益胃,适合脾虚型患者;百合银耳羹滋阴润肺,对阴虚患者有益。

四、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的 “黄金方案”

将西医精准评估与标准化护理,和中医整体调理、特色疗法结合,能有效提升防误吸效果。临床中,先运用洼田饮水试验、仪器吞咽造影检查(VFSS),从解剖、功能、风险三方面判断吞咽障碍类型并分级。再结合中医四诊辨证明确证型。

比如,对气虚血瘀型吞咽障碍患者,在西医采用增稠剂调节食物黏度(将流质调为蜂蜜状或布丁状)、保持进食时躯干前倾 30° 且颈部微屈体位的基础上,配合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针刺风池、廉泉等穴位,以提插捻转手法调节经气;穴位贴敷含半夏等药材的膏剂于天突、膻中穴,多法协同改善咽喉肌肉功能 。通过皮肤渗透发挥化痰散结、宣肺利咽的药效,多途径辅助预防误吸。治疗过程中,还会借助动态血氧监测、呼吸频率监测等西医手段,实时评估干预效果,动态调整中西医结合方案。

五、康复训练与健康管理:长期巩固的 “安全网”

康复训练是吞咽障碍患者恢复吞咽功能的关键。口面部肌肉训练,如鼓腮、吹口哨、伸舌练习,能增强口唇、舌部肌肉力量;吞咽反射训练,用冰棉签轻刺激咽后壁,可提高吞咽反射的敏感性;呼吸训练帮助患者掌握呼吸与吞咽的协调技巧,减少误吸可能。

日常健康管理也不容忽视。定期评估吞咽功能,根据恢复情况调整护理和训练方案;保持口腔清洁,防止口腔细菌滋生引发肺部感染;家属要学习正确的喂食方法和急救技能,遇到呛咳时,立即采用海姆立克急救法,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吞咽障碍患者的防误吸之路,需要中西医携手同行。通过科学评估、精准护理、特色治疗、持续康复,能大大降低误吸风险,让患者吃得安全、吃得健康。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吞咽障碍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