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急救:护理“抢”时间
心肌梗死(简称心梗)是一种致命性心血管急症,其本质是冠状动脉突然阻塞,导致心肌因缺血缺氧而坏死。心梗发作后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关乎生命,有数据显示,心梗患者的黄金抢救时间仅为120分钟,而在发病后的30分钟内采取有效的急救护理措施,能显著提高生存率、降低并发症风险。因此,掌握心梗急救中的时效性护理要点,至关重要。
一、心梗发作:识别“预警信号”是前提
心梗发作时,身体往往会发出明确的“预警信号”,及时识别这些信号,才能为后续急救争取时间。
最典型的症状是剧烈胸痛,多表现为胸骨后或心前区出现压榨性、紧缩性疼痛,如同被巨石压住一般,疼痛可能向左肩、左臂、颈部、下颌甚至背部放射,持续时间通常超过 15 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也无法缓解。
除了胸痛,部分患者还会出现伴随症状,如大汗淋漓、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等。需要注意的是,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等特殊人群可能症状不典型,仅表现为胸闷、乏力、牙痛、上腹痛等,容易被忽视,更需提高警惕。
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意识到可能发生了心梗,迅速启动急救流程。
二、黄金时间:急救护理“分秒必争”
在等待专业医疗人员到来前,正确的急救护理措施能为患者争取生机,核心原则是“保持患者稳定,减少心肌耗氧”。
(一)立即停止活动,就地休息
让患者立刻停止一切活动,就地平卧或坐下休息,避免任何体力消耗。此时患者的心脏已因缺血而不堪重负,任何多余的动作都会增加心肌耗氧量,加重心肌损伤。周围人员切勿强行搬动患者,更不要让患者步行去医院,以免发生意外。
(二)快速拨打急救电话
在确认患者出现心梗疑似症状后,应第一时间拨打120急救电话。拨打时要清晰说明患者的具体位置、症状表现、发病时间以及既往病史(如高血压、冠心病等),确保急救人员能快速准确到达,并提前做好抢救准备。记住,等待急救的同时,不要轻易离开患者。
(三)保持呼吸道通畅
解开患者领口、领带、腰带等束缚物,确保患者呼吸顺畅。如果患者出现呕吐,应将其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堵塞呼吸道引起窒息。若患者有假牙,需检查是否松动,必要时取出,避免脱落误入气道。
(四)含服硝酸甘油(需遵医嘱或明确病史)
如果患者既往有冠心病病史,且随身携带硝酸甘油,可在其意识清醒时,让其舌下含服1片硝酸甘油。含服后观察1~2分钟,若胸痛未缓解,可再含服1片(间隔5分钟),最多不超过3片。但需注意,血压过低、心率过慢或过快的患者不宜使用,以免加重病情。
(五)密切观察患者状态
在等待急救期间,需持续监测患者的意识、呼吸和脉搏等生命体征。若患者出现意识丧失、呼吸及心跳停止,应立即启动心肺复苏(CPR):将患者平放于坚硬平面上,实施胸外按压(按压点位于两乳头连线中点,按压深度5~6厘米,频率100~120次/分钟),并辅以人工呼吸,直至专业医护人员到场。
三、转运与后续:衔接专业救治
急救人员到达后,会对患者进行初步评估和处理,如心电图检查、建立静脉通路等,并尽快将患者转运至有条件进行介入治疗(如支架植入)的医院。此时家属应积极配合,不要因犹豫或选择医院而耽误时间——对于心梗患者,“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尽早开通阻塞的血管是挽救心肌的关键。
转运过程中,患者需保持安静,避免情绪激动。家属应向医护人员详细告知患者发病时间、症状变化、已采取的急救措施等信息,帮助医生快速制定治疗方案。
四、预防为先:降低心梗突发风险
心梗急救的核心是“抢时间”,但更重要的是预防其发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等都是心梗的危险因素,控制这些因素能显著降低发病风险。
日常生活中,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低盐低脂饮食、规律运动、戒烟限酒、控制体重、保持良好心态;定期体检,监测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已有冠心病等基础疾病者,要遵医嘱服药,定期复查,避免擅自停药或减药。
心梗发作突如其来,生死往往就在一瞬间。掌握心梗急救的时效性护理要点,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可能在关键时刻挽救他人生命。记住:快速识别症状、立即拨打120、科学实施现场护理,每一个环节都在与时间赛跑,每一秒都关乎生命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