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消渴”日久会伤“络脉”:中医谈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

“消渴”日久会伤“络脉”:中医谈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

黄迎春 桂东县寨前镇中心卫生院
2025年07月16日 46页 1987 海报 复制链接

在中医,糖尿病被称为“消渴”,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消渴者,多食而瘦,饮一溲二。”随着病程延长,患者常出现手脚麻木、视物模糊、皮肤瘙痒等症状,这在中医看来,是“消渴”日久损伤“络脉”的表现。

一、“消渴”与“络脉”:中医对糖尿病的独特认知

中医认为,“消渴”的核心病机是阴虚燥热,初期多表现为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尿频量多。而“络脉”是经络系统的分支,分为“气络”和“血络”,遍布全身,内连脏腑,外通四肢百骸,负责运行气血、濡养周身。“消渴”日久,燥热之邪耗伤阴液,阴虚则血少,血液黏稠不畅,形成“血瘀”;同时,气虚无力推动血行,也会导致血液在络脉中运行迟缓,甚至停滞。就像河流因水量减少、流速减慢而出现淤堵,络脉中的气血运行不畅,无法正常濡养组织器官,便会引发各种并发症。这就是中医所说的“久病人络”“久瘀入络”。

二、“络脉”受损引发的常见并发症

1.肢体麻木疼痛:四肢末端的络脉最细,最先受到影响。当肢体末端络脉瘀阻,气血无法到达,就会出现手脚麻木、蚁行感、针刺样疼痛,夜间尤为明显。严重者会感觉减退,即使受伤也难以察觉,容易引发糖尿病足。

2.视物模糊:眼睛的络脉丰富而脆弱,“消渴”日久,肝肾阴虚,目失所养,加上络脉瘀阻,视网膜得不到充足的气血濡养,就会出现视物模糊、眼前黑影飘动,甚至失明。这与中医“目为肝窍”“肝血不足则目不明”的理论一致。

3.水肿蛋白尿:肾为水脏,依赖络脉运行气血、排泄代谢废物。“消渴”日久,脾肾两虚,络脉瘀阻,肾的气化功能失常,水湿内停,就会出现下肢水肿、蛋白尿。

4.皮肤瘙痒、伤口难愈:皮肤的络脉瘀阻,气血不畅,肌肤失养,会出现皮肤干燥、瘙痒;若皮肤破损,因气血无法到达伤口部位,难以濡养修复,就会迁延不愈,甚至引发感染。

三、日常养护“络脉”的实用方法

除了药物治疗,日常养护对预防络脉受损也至关重要,糖尿病患者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饮食调理:遵循“低糖、低脂、低盐、高纤维”的原则,多吃具有滋阴活血作用的食物。如银耳滋阴润燥,可与百合、莲子同煮;黑豆补肾活血,可打豆浆或煮粥;山楂活血化瘀,可泡水饮用。同时,要控制主食摄入量,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

2.运动通络:适当的运动能促进气血运行,疏通络脉。可选择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温和的运动方式,每次30分钟左右,每周5次。运动时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剧烈运动,以防受伤。尤其适合糖尿病患者的“踝泵运动”,躺着或坐着,双脚缓慢勾起再伸直,每次10-15分钟,能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预防下肢络脉瘀阻。

3.穴位按摩:按摩相关穴位可疏通络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常用穴位有: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3寸),按摩可健脾益气,促进气血生成。三阴交(位于内踝尖上3寸),能调补肝肾,活血通络。太冲穴(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间),可疏肝理气,改善微循环。每次每个穴位按摩3-5分钟,每天1-2次。

4.情志调节:中医认为“怒则气上”“忧则气结”,不良情绪会影响气血运行,加重络脉瘀阻。糖尿病患者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焦虑、抑郁、愤怒等情绪。可通过听音乐、下棋、与朋友交流等方式调节情绪,保持心态平和。

5.足部护理:足部是络脉易受损的部位,要特别注意保护。每天用温水(37℃左右)洗脚,避免水温过高或过低;洗脚后用柔软的毛巾擦干,尤其是脚趾缝;不要赤脚走路,选择宽松舒适的鞋子;定期检查足部,若发现伤口、鸡眼、脚气等,要及时处理,防止感染。

四、及时干预,阻止“络脉”损伤

如果已经出现了早期的络脉受损症状,如手脚轻微麻木、视物略模糊等,要及时干预,防止病情加重。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针对性的中药方剂,如出现周围神经病变,可选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黄芪、桂枝、白芍、生姜、大枣);出现视网膜病变,可选用杞菊地黄丸加减(枸杞、菊花、熟地、山茱萸等)。同时,要定期监测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控制好基础疾病,因为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都会加重络脉损伤。建议每3-6个月进行一次并发症筛查,如眼底检查、肾功能检查、神经传导速度检查等,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糖尿病对“络脉”的损伤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只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注重滋阴润燥、益气活血、疏通络脉,做好饮食、运动、情志等方面的调理,就能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中医强调“治未病”,只要坚持科学的养护方法,就能让“络脉”通畅,提高生活质量,安享健康生活。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中医糖尿病并发症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