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痛≠缺钙!别乱补
“孩子喊腿疼,肯定是缺钙了! 这是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每到儿科门诊,总能遇到因 “生长痛” 给孩子大量补钙的家长,甚至有家长把钙片当糖果喂。但事实上,生长痛与缺钙几乎没有直接关系,盲目补钙不仅无效,还可能增加孩子身体负担。了解生长痛的真相,用科学方法护理,才能让孩子顺利度过这个阶段。
生长痛:一种“良性疼痛”
生长痛是儿童常见生理性疼痛,多发生在3-12岁孩子,尤多见于活泼好动幼儿。它并非骨头“生长”或缺钙所致,而是因儿童肌肉发育速度跟不上骨骼生长,如快速长高的孩子腿部肌肉被过度牵拉,易出现疲劳性疼痛。
生长痛特点鲜明:多在傍晚或睡前发作,表现为双侧膝盖周围、小腿或大腿前侧隐痛、酸痛或刺痛,每次持续数分钟到数小时,按压或按摩可缓解;疼痛无红肿、发热,不影响孩子正常活动;发作频率不规则,可能几天或几周一次。这些与缺钙引起的疼痛(如手足抽搐、骨骼压痛)有本质区别。
为什么生长痛与缺钙无关?
判断生长痛是否与缺钙有关,看孩子日常饮食即可。如今城市儿童饮食中,牛奶、鸡蛋、肉类等含钙食物充足,真正缺钙的孩子不到5%。缺钙所致疼痛多为骨骼疼痛(如肋骨、手腕),且常伴有夜间盗汗、枕秃、出牙延迟、囟门闭合晚等症状,通过血钙检测能发现钙含量降低。
生长痛的孩子营养状况好,身高体重增长及血钙水平正常。临床研究显示,给生长痛孩子补钙,疼痛频率和程度无改善,证实两者无关。家长不必纠结补钙,应关注孩子是否运动过量或肌肉疲劳。
乱补钙的“隐藏风险”
盲目给孩子补钙可能带来诸多问题。过量的钙会影响锌、铁等矿物质的吸收,导致孩子食欲下降、贫血;未被吸收的钙在肠道内形成沉淀,可能引发便秘;长期高钙饮食还会增加肾脏负担,甚至增加肾结石的风险。市面上很多儿童钙剂含糖量高,过量服用还可能导致龋齿和肥胖。
真正需补钙的是有明确缺钙证据的孩子,如早产儿、营养不良儿童、慢性腹泻患儿,这些孩子要在医生指导下补钙。生长痛的孩子,只要饮食均衡(每天保证500毫升牛奶、1个鸡蛋),就能满足钙需求,无需额外补充。
生长痛的科学护理方法
缓解生长痛关键是“放松肌肉”而非“补钙”。孩子疼痛发作时,可让其坐下或躺下,用 40℃左右温毛巾热敷疼痛部位10~15分钟促进血液循环,也可从膝盖向脚踝方向轻揉腿部肌肉助其放松。
减少白天剧烈运动可预防生长痛。孩子白天跑跳过多致腿部肌肉疲劳,晚上易疼痛。建议控制高强度运动时间,运动后及时拉伸腿部肌肉,每次10秒,重复3~5次。
调整作息也重要。生长痛多在睡前发作,可能与孩子疲劳后注意力集中在疼痛有关。睡前 1小时避免让孩子看激烈动画片或玩兴奋游戏,可通过讲故事、听轻柔音乐转移注意力,助其放松心情、减轻疼痛敏感度。
这些情况不是生长痛
家长需警惕,有些看似生长痛,实则可能是疾病信号。出现以下情况要及时就医:疼痛固定在某部位(如关节),伴红肿发热;疼痛超 1 小时或清晨疼醒;疼痛时孩子活动受限(如不敢走路);伴有发热、皮疹、体重下降等症状。这些可能是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滑膜炎、白血病等疾病表现,需通过血液、X 线或超声检查确诊。比如白血病患儿骨痛多为单侧、持续,伴面色苍白、出血点,与生长痛双侧、间歇性疼痛不同。
如何区分生长痛与其他疼痛?
记住“生长痛五不原则”:不红肿、不发热、不影响活动、不在清晨发作、双侧对称。符合这五条的疼痛,大概率是生长痛;反之则需进一步检查。有个简单的判断方法:如果孩子疼得能哭,但哭完还能接着跑,基本是生长痛;如果疼得不敢动,就必须就医。
医生诊断生长痛,通常无需特殊检查,询问疼痛特点、做体格检查即可判断。难区分时,可能做血钙、血沉、X 线等检查排除其他疾病,这些检查并非判断是否缺钙,而是排除严重疾病。
家长的心态很重要
很多家长因孩子喊疼而焦虑,甚至四处求医。其实生长痛是儿童生长发育正常现象,通常12岁后会自行消失,无后遗症。家长焦虑会让孩子对疼痛更敏感。正确做法是坦然面对,告诉孩子这是成长正常现象,避免用“缺钙”“骨头有问题”等说法增加其心理负担。孩子疼痛时,安慰陪伴比盲目补钙更有效。
生长痛既不代表缺钙,也不是疾病信号。家长要学会识别其特点,用热敷、按摩等方法缓解疼痛,警惕 “伪装”成生长痛的疾病。记住,耐心护理比盲目补钙重要,给孩子身心双重呵护,让他们成长少痛苦、多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