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夜不能寐?脏腑病矣!——中医专家为您解构失眠症
老年模式

夜不能寐?脏腑病矣!——中医专家为您解构失眠症

董大平 洪雅县东岳镇卫生院
2025年09月17日 37页 2171 海报 复制链接

“夜夜数羊到天明”、“躺下两小时还清醒”、“睡着也总醒,醒后难再睡”,这些失眠困扰并非单纯的睡不着,在中医看来,实则是脏腑功能失调、心神失养或被扰的信号。

一、失眠的核心病机

中医称失眠为“不寐”、“不得卧”,认为“心主神明”,睡眠好坏与心的功能直接相关,但肝、脾、肾等脏腑失衡,都会间接扰动心神,导致“夜不能寐”。若长期忽视,不仅会出现头晕、乏力、记忆力下降,还会加重脏腑损伤,形成“失眠、脏腑虚损、更失眠”的恶性循环。中医认为,睡眠的本质是“心神归于舍”,心藏神,当脏腑功能协调、气血充足时,心神能安稳居于心中,人便能安然入睡;若脏腑失调,或产生痰、火、瘀等病理产物,就会“扰动心神”或“心神失养”,引发失眠。常见与失眠相关的脏腑问题,主要有以下四类:肝火扰心,烦躁难眠,多因“气”生;心脾两虚,多梦易醒,多因“虚”致;痰热扰心,昏沉难眠,多因“湿”生;心肾不交,彻夜难眠,多因“亏”起。

二、失眠的辨证调理

中医治失眠不依赖“安眠药”,而是“辨证找根”,根据不同脏腑问题,用“清、补、疏、化”等方法调理,让脏腑功能回归协调,心神自然安稳。

(1)肝火扰心:疏肝泻火,安神定志

肝火扰心失眠治法为先疏肝气,再清肝火,最后安神;常用方药为龙胆泻肝汤,轻度肝火可用丹栀逍遥散,若烦躁明显,可加合欢皮、夜交藤;日常方:取菊花5g、决明子3g、玫瑰花3g煮水代茶饮,每天1杯,帮助疏肝清热;睡前按揉“太冲穴”,足背第一、二跖骨间凹陷处,每次3分钟,疏泄肝火。

(2)心脾两虚: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心脾两虚失眠治法为补脾胃、养气血,让心神有“养分”;常用方药:归脾汤,中成药可选归脾丸,若乏力明显,可加黄芪;健忘严重加远志、菖蒲;日常方:用红枣5颗、桂圆5颗、小米30g煮粥,每天晚餐吃1碗,补心脾、益气血;睡前按揉“内关穴”,手腕横纹上2寸,每次2分钟,滋养心神。

(3)痰热扰心:清热化痰,和胃安神

痰热扰心失眠治法为先清痰热,再调脾胃,避免“痰热再生”;常用方药为温胆汤,中成药可选二陈丸搭配黄连上清片,若胸闷明显,可加瓜蒌、枳实;日常方:用薏米15g、茯苓10g、陈皮3g煮水,每周喝3次,健脾化痰;晚餐少吃油腻,睡前1小时不进食,减轻脾胃负担。

(4)心肾不交:滋阴降火,交通心肾

心肾不交失眠治法为补肾阴、降心火,让“水火再相济”;常用方药:六味地黄丸搭配交泰丸,黄连、肉桂,若潮热明显,可加麦冬、玉竹;日常方:用枸杞10g、百合10g、莲子5g煮水,每晚睡前1小时喝1小杯,滋阴安神;睡前用温水泡脚,40℃左右,10分钟,泡完按揉“涌泉穴”,足底前1/3凹陷处,引心火下行。

三、失眠的治疗方法

1 中药治疗:根据不同的证型,采用相应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如心脾两虚型用归脾汤,肝郁化火型用丹栀逍遥散,阴虚火旺型用黄连阿胶汤等。

2 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经络气血,平衡脏腑功能,缓解失眠问题。常用穴位有神门、内关、三阴交、百会等。

  3 推拿按摩:通过按摩特定穴位和经络,调理气血,改善失眠。常用手法有揉、按、推、拿等

4 饮食调理:根据个人体质和证型,选择合适的食物进行调理。如心脾两虚型可食用龙眼肉、红枣煮粥,肝郁化火型宜饮菊花决明子茶,阴虚火旺型建议食用银耳莲子羹等。

5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睡前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波动;晚餐不宜过饱,避免食用辛辣、油腻食物;适当进行放松活动,如听舒缓音乐、泡热水澡等。

需注意:若失眠超过1个月,或伴胸闷、胸痛、体重骤降等症状,需先排查西医的甲状腺功能异常、心脏病、抑郁症等问题,再结合中医调理;虚实夹杂的情况,需中医师辨证加减方药,避免自行用药。

总之,失眠不是小毛病,而是脏腑发出的求救信号。若能找到根本的脏腑问题,辨证调理、长期养护,就能让心神归舍,夜夜安睡。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中医失眠症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