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管炎来袭?结石是“祸根”
在胆道疾病中,胆管炎与胆管结石的关系如同“形影不离的伙伴”。临床数据显示,90% 以上的胆管炎发作都由胆管结石引起。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石头”,一旦阻塞胆管,就可能引发剧烈腹痛、高热等急症,甚至危及生命。认清结石如何引发胆管炎,才能有效防范。
一、结石阻塞,炎症“趁虚而入”
胆管,作为输送胆汁的重要“通道”,起着连接肝脏与肠道的关键作用。然而,当胆管内部形成了结石,这些结石通常由胆固醇或胆色素构成,它们就像在通道中突然出现的“障碍物”,使得胆汁的顺畅流动受到阻碍,进而导致胆管内部的压力急剧上升。这些滞留的胆汁为细菌的繁殖提供了理想的“沃土”,尤其是大肠杆菌和克雷伯菌等有害细菌,它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大量繁殖,从而引发胆管壁的炎症反应。这种情况是胆管炎的主要成因。
结石阻塞位置不同,胆管炎症状有差异。若结石阻塞肝外胆管(如胆总管),症状更严重。此时胆汁无法入肠,逆流回肝致胆汁淤积,可能引发黄疸(皮肤和眼睛发黄,因胆红素水平升高)。此外,胆管内压力过高时,细菌和毒素可能入血引发脓毒血症,这是胆管炎最危险的并发症之一,可致全身性感染,严重时危及生命。所以,及时诊断和治疗胆管结石很重要,可防止严重并发症发生。
二、胆管炎的典型“预警信号”
胆管炎发作时,“夏科三联征”是其典型表现,即腹痛、发热、黄疸。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应立即就医。腹痛通常表现为右上腹或上腹部的剧烈绞痛,并常伴有恶心和呕吐;发热多为39℃以上的高热,且常出现寒战与高热交替,这是细菌入血的症状;黄疸则表现为皮肤发黄、尿色加深(如浓茶色)以及大便颜色变浅(如陶土色)。
需特别注意的是,老年人或体质较弱者症状可能不典型,仅表现为低热或轻微腹痛。这种“沉默型胆管炎”更为危险,易因延误治疗而引发感染性休克。因此,对于有胆管结石病史者,若出现不明原因的不适,应及时进行肝功能和腹部超声检查。
三、治疗关键:清除结石,控制感染
治疗胆管炎,核心是“解除梗阻、控制感染”,而处理结石是关键。急性发作期,需先通过静脉输注抗生素控制感染,同时用解痉药缓解腹痛;病情稳定后,再通过内镜或手术取出结石。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是治疗胆管结石的主要手段,医生通过口腔将内镜送入十二指肠,找到胆管开口,用取石网篮取出结石,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适合多数患者。对于直径超 2 厘米、多发等复杂结石,可能需要腹腔镜或开腹手术,切开胆管直接取石。
四、预防结石再生,降低复发风险
胆管炎在治愈之后,如果不采取措施解决结石问题,其复发率可能会高达60%。因此,为了预防结石的再次生成,我们需要从日常生活习惯入手进行调整。首先,在饮食方面,应该尽量减少摄入高胆固醇和高脂肪的食物,例如动物内脏和油炸食品,因为这些食物会增加胆汁中的胆固醇含量,从而增加结石形成的风险。相反,应该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摄入,如芹菜和燕麦等,因为膳食纤维有助于促进胆汁的代谢,降低结石生成的可能性。
此外,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也是非常重要的。每天至少摄入1500-2000毫升的水分,可以帮助稀释胆汁的浓度,从而减少结石形成的概率。充足的水分摄入还有助于保持身体的整体健康,促进新陈代谢。
对于那些有胆管结石病史的人来说,建议每隔6-12个月进行一次腹部超声检查。通过定期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小结石的存在,从而在早期进行干预和治疗,避免结石进一步增大或引发其他并发症。
对于胆汁成分异常(如胆汁黏稠或胆固醇过饱和)的患者,医生可能开具熊去氧胆酸等药物调节胆汁成分,预防结石再生。这些药物可改善胆汁流动性、降低胆固醇饱和度,减少结石形成风险。
五、特殊人群的“护胆要点”
胆囊切除后的患者并非一劳永逸,约10%的人在术后5年内可能出现胆管结石,这与胆汁分泌规律的改变密切相关。这类人群需特别注意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以减轻胆管负担。
糖尿病患者由于胆汁成分异常,更易形成胆色素结石,因此需严格控制血糖,并定期检查胆道。肥胖人群则应通过运动减重(每周150分钟有氧运动),降低胆固醇水平,从根源上减少结石的形成。
胆管炎的危害往往源于对结石的忽视。看似微小的结石可能引发连锁反应,使胆道系统陷入“梗阻-感染-再梗阻”的恶性循环。定期检查、及时处理结石,比发病后的治疗更为关键。守护胆道健康,应从远离结石这一“祸根”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