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越热闹 内心越孤独
周雨(化名)发表了一条微信动态——“最近有点累”,短短10分钟便收到20多位好友的“点赞”,留言区一片寂静。“我其实在等待有人问一句‘怎么了’。”这位29岁的河南姑娘说,“我的微信好友列表很长,但想找人说说心里话时,却找不到合适的人。”71岁的刘女士住在江西赣州,儿女各自去异地工作、成家,逢年过节才回来。几年前,老伴儿去世后,她便很少出门。曾经熟络的邻居,逐渐变得陌生,偶尔遇见也只有一句“去买菜啊”的客套。
天津大学应用心理研究所英才副教授于斌,早在10年前就开始关注“孤独感”这一研究课题。他指出,公众口中的“孤独”其实包含两个层面:孤独感是一种主观心理体验,源于“期望的社会联系”与“实际的社会联系”之间的落差,就像周雨期待的是关心,得到的却只有点赞;社会孤立则是客观状态,指现实中缺乏社交互动,比如刘阿姨的独居生活。但客观孤立者未必都有主观孤独感,有些老人享受独处,有些年轻人即便身处人群,仍常有孤独感。化解群体孤独感,需从国家、社会到个人层面“主动出击”。
国家提供政策支持
多国已开始从国家层面应对孤独,比如,英国推出“社会处方”,将患者的社会关系情况评估纳入临床问诊,一经发现孤独相关问题便转至社区,以提供团体活动、生活社交支持等干预措施;德国推出了“孤独网络”,促进专家之间的知识交流;阿尔巴尼亚将社会联系纳入老龄化政策,西班牙则将其纳入心理健康政策。
社会构建社交空间
结合中国国情,社会干预可从三方面发力:一是激活社区公共空间,规范棋牌室、老年活动室等场所;二是依托居委会、村委会建立兴趣社群,让有共同爱好的人有机会交流,比如读书会;三是推广“代际互助”,部分城市已在试点“年轻人低价入住养老院”,既解决年轻人住房压力,又填补老人情感空缺。
个人进入真实互动
真实的人际互动不可或缺,暂时抵触社交,可先从“轻互动”开始:通过视频通话、社交平台等线上渠道,与家人、朋友保持联系,也可参与在线兴趣小组,比如在线课程、虚拟读书会等。
生活中,做到每天散步30分钟、晒太阳30分钟、与亲友以外的人交流30分钟。此外,阅读、冥想、写作等活动,有助在独处时建立“与自我的联结”,也可缓解孤独感。